【媽媽的迷思】孩子這也是妳的答案嗎?

 

当了母亲6年后,渐渐发现当母亲需要很大的智慧。尤其是在孩子3岁之后,开始说话上学校,开始有自己的主见时。以前我觉得自己会是一个开明有趣的母亲,因为我讨厌说教,讨厌规则,讨厌重复性的模式。我以为自己能够以开明的方式教育和接纳孩子的一切。
当大儿子慢慢建立他的自我,他想吃巧克力,他想喝汽水,他想吃炸鸡;他不想吃蔬菜,他不想多喝水,他不想收玩具,没想到我会以说教,骂,甚至打来打压他刚刚萌芽的主张。因为旁人说孩子小时不管教,大了还得了?因为老人家说要打要骂孩子才会听话,不要给人家说没家教。
试过了传统的“打是疼,骂是爱”,我发现只能解决短期的麻烦,而真正的问题并没有根治。也许该说,真正的问题不在小孩,而是大人的想法。如果大人能接受孩子的想法,尊重孩子的决定,那么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。前阵子在YouTube的TEDxTalks频道看了两个关于教养孩子的视频,其一说到大人就是从小就打压孩子的想法,命令或使唤孩子遵循大人的想法,以致孩子长大了根本无法选择自己的路,自己想要的学科,职业。更甚的是,无法接纳自己,和自己好好相处。因为孩子的想法一直被大人打压,在成长的路上他们已经忘了自己是谁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父母有好好接纳,好好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他们的想法吗?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,父母有好好和孩子相处,好好认真地对话吗?

从自我认识到自我肯定

另一个视频的标题是:“激发孩子的潜能,翅膀有多大,就能飞多远”。演讲者说,一般的父母总是以省麻烦的方式来回应孩子的提问,或以敷衍的方式打发孩子的好奇心。只有少数的家长,会正面对待孩子的提问,并极力引导孩子去寻找内心渴望知道的答案。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建立在由好奇心驱使提问(寻求更高层次的满足),而得到父母正面引导的孩子将感觉被尊重和被肯定,从而建立自我肯定能力,接着快乐地孕育翅膀,慢慢长大。
这段期间,开始感觉招架不住孩子的教养问题。我开始边看教养和心灵成长的书籍。我发现一件很微妙的事情。”自我认识”其实是教养很重要的一环。孩子原本就承载着父母的基因,当然或多或少也承载着我们的个性。唯有真正了解和接纳自己的人,才会和自己好好相处。问题是为人父母者也是在被打压的环境长大的,所以新生代父母也很难意识到并跳出这连锁的框框。新生代父母纵然讨厌过去这样被打压的对待,在没意识到的情况下,还是自动启用了这打压模式,进而让孩子受到同样的对待。

做最真实的自己

自从我意识到“把孩子教得过度顺从,他长大容易无所适从”之后,我开始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内,容许他的要求。看!我这样说就知道自己还未能完全开明接受孩子的一切想法,但我在努力的道路上。当我改变后,我真的发现孩子也有所改变,他会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,然后为自己护航。也会在面对我不同意的情况下,想法子和我沟通,寻求折衷和我达到共识。我想这总比被我(大人)打压到什么都回答说“好”的乖孩子来得好些吧!
去年陪孩子参加幼儿园年度颁奖与毕业礼时,记得那天我5岁班的孩子被安排上台表演“Proud of You”这首歌。站在台上的他,看得出很认真很投入地表演。我也真心觉得孩子表演得很好,很感动。之后,幼儿园颁发奖品给孩子,我孩子就只得到一个“最佳勤奋奖”,而他看看其他的小朋友,有些拿了两个,有些3个。我孩子顿时感觉失落,他问我:“妈妈,是我表演得不好吗?怎么其他小朋友都有两三个奖品,而我只有一个?”
当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内疚,这也许跟我的自我个性有关,我意识到每当面对质疑的声音,我都会自我怀疑,我自我肯定能力不好。当时我觉得是因为我没有好好陪他温习,没有给他参加周末比赛活动。我一时乱了分寸,我内心甚至有种怕输的心态,我一时起了要“攀比”的心理,我想只要我也给孩子每天温习,逼他学习,明年他也能拿多些奖的。冷静之后,我开始思考,我毕竟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?起初,我真的毫无头绪。后来我反过来问自己,
“如果我是孩子,我希望母亲支持我做什么呢?”这回我终于有答案了。我内心涌现的答案是:“我希望母亲聆听我的想法,认真和我沟通,接纳原来的我,支持我做最真实的自己。
星洲日报/副刊 ‧ 文:温裕华(史里肯邦安) ‧ 2018.05.10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fifteen + 8 =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